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得失几何
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得失几何
—— 代表委员谈疫情影响下的在线教育(上)
本报记者 李萍 唐琪
3个多月前,由于疫情肆虐,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在中国大地启动。亿万大中小学生居家在线学习,“停课不停学”。与此同时,千万大中小学教师变身主播,出现在一块块电子屏幕中,“停课不停教”。
持续时间如此之长、规模如此之大的线上教学效果究竟如何?又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?不少参与设计、实施在线教学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展开热议。
是“练兵”也是契机
“自2月17日正式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以来,截至5月11日,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.73亿,访问人次达17.11亿。”“截至5月8日,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,103万名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,合计1226万门次课程;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,合计23亿人次。”日前,教育部公布这场亿万师生参与的在线教学实验数据,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次大“练兵”。
数据的背后,是教学可能性的再发现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说:“对师生来说,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,通过线上教学也可以完成大部分教育教学任务。”根据上海市中小学在线学习情况反馈,他惊喜地看到,学生们喜欢在线教学这种形式,只不过平时被线下教学占满了。
倪闽景认为,我国教学长期以来主要采用面对面授课形式,线上教学的可能性和优势并未得到充分认知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,不少学校实际上已具备了较好的平台、技术,却无“用武之地”。
除了打破面对面授课对时空的限制外,在线教学还具有其他优势。全国政协常委、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:“尽管只有两三个月体验,但是已经可以感受到,线上教学的优势在于优质资源共享,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。”
“这次线上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,倒逼学校和教师去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改进教学,去思考如何在无法与学生面对面的情况下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,进行真实情境和问题的研究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说。
重技术更重课程
尽管在线教学存在诸多优势,但在突发情况下实施如此大规模、长时间的在线教学却是首次,对学生、教师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,问题也接踵而来。
疫情初期,在线教学卡顿、掉线现象时有发生,在线教学状况不断。在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李晓明看来,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网络教学经验,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足。“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。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设立明确的课程标准,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,计算机专业化程度堪忧。”但他认为,技术并非绝对门槛。
作为一线校长,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史家小学校长王欢表示,在线教学不同于线下教学,对学校课程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。“由于在线教学经验缺乏,有不少学校初期简单将线下课程全部‘搬’到线上,变成了线下教学的翻版,完全没有发挥线上优势。”王欢说,课程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。此外,家长普遍反映,学生长时间对着电脑、手机屏幕,严重影响视力。
对此,倪闽景认为,因疫情而“涨潮”的在线教学,更需加强课程设计。他介绍,在疫情期间,上海市设计了独特的中小学线上教育方案。上海市教委组织了上千名优秀教师,全面摄制网课,每节课大约20分钟左右,在电视和网络上定时播放,然后由各自学校任课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和工具线上辅导。“既解决了课程资源问题,又避免了学生长时间对着屏幕。”
变角色也变功能
朱永新认为,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,技术、平台、资源问题都有解决的可能。“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新技术与教育的关系,如何有效利用好新技术改造传统教育,应对未来发生的变化。”
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,在线教学将从原先的外挂或应急角色,成为与线下教学并行的教学方式。但它在成为常态化教学方式之前,仍需进一步改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