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加体育成绩占比,并不是增强学生体质的"良药"
全国政协委员、民盟中央副主席程红25日在政协大会上发言指出,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,33%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隐患,小眼镜、小胖墩、小糖人等情况突出,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%。为此,她建议,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,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和升学测试中的占比。(5月25日 中国青年报)
学生体质堪忧,原因是多方面的,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体育锻炼,运动时间不足,运动强度不够等。只有动起来,且达到一定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,学生的体质才能逐步好起来。
近年来,为了让学生动起来,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如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,把体育纳入中考科目等。但是,学生的体质健康主要指标却仍然在下降,其原因在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育锻炼偏离了体育的本质,导致体育教学功利化和应试化。
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增强体质。学校体育也不例外,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,增强其体质,强健其体魄。如今,因为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,学校和学生都增加了训练时间和训练量,与中考体育考试项目无关的体育活动被取消,大课间变成了“大杂烩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和升学测试中的占比,会使体育教学应试化更加严重,而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依旧难以改变。中考考什么,学校就教什么,学生就练什么。因此,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和升学测试中的占比,并非增强学生体质的“良药”。
防止学校体育教学功利化、应试化,引导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回归本义,需要改革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,跳出“唯升学率”“唯分数”的漩涡,引导体育教学回到“增强学生体质”的正轨。
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增加体育成绩占比,并不是增强学生体质的"良药"的介绍,本文章来源于中国教育报刊社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